我的位置: 首页 > 展厅设计 > 企业展厅

这些经典设计你见过吗?“为新中国设计”展览在中国美院展出

展厅面积:m²

  现场除了展示★◆◆“一汽★★■★★”■■“一拖◆★★◆★◆”等相关的重工业设计成果之外,还展出了五十年代的日用工业设计,如熊猫牌1502国宾收音机等“国营南京无线电厂”的系列产品、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车、幸福牌照相机、无敌牌缝纫机等。这些如今当代年轻人已经很少见到的家庭用品,在那个年代承载着普通百姓的生活理想和无数家庭的幸福追求■★◆◆,成为老百姓口中的◆◆◆“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这些当时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日用产品,体现了新中国在平衡轻重工业发展上的努力。

  展览汇集全国40余家机构的珍贵藏品■★◆■,展出500余件/组实物和历史文献■◆,涵盖建筑、工业设计、手工艺、服装和视觉设计等多个领域,呈现了新中国诞生以来众多■■◆★“第一次”的设计◆★■,如“新中国第一份国礼◆★★”◆◆■■■★、新中国第一套国礼瓷器“建国瓷★◆★■”“新中国第一个春节与新年画运动”■★“新中国第一外贸展会”“新中国第一个国家馆◆■◆★★■”等等。难得一见的国徽设计过程模型■★◆■★、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纸和沟通书信(包括梁思成致彭真信及林徽因至梁思成信)、杭州西湖规划图纸和浙江省人民大会堂设计图等也在尘封数十年之后重新面世■■◆★◆。

  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成为了设计的主体和受众★★◆◆,社会各界在新政府的号召下广泛参与国家形象的设计过程。这种独特的设计方式呈现出了“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展览现场特别设置了互动区域◆■◆■★,观众可以通过互动屏幕沉浸式地探索《首都之春》全景图卷■◆★◆★,身临其境地感受十里长安街内外热火朝天的生产生活场景◆◆◆★;★◆◆■“我和国旗合影”区域则让观众在交互体验中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祝大年设计的新中国第一套国礼瓷器以及常沙娜等人设计的■★■◆◆“新中国第一份国礼”景泰蓝系列制品也在展览现场展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政府召集了民间工匠参与研发,梁思成和林徽因推动成立了工艺美术组◆■◆★■,国礼的设计推动了之前专门用于皇家陈设品的特种工艺向百姓日用的转化。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馆长张春艳为嘉宾导览

  在这场如火如荼的建设进程中的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和“西湖改造”无疑是杭州人既熟悉又陌生的案例◆◆★。“人民的西湖”理念在这一时期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景观和空间■■◆◆■◆,现代公园和传统园林的理念在碰撞中,让西湖成为了全民共享和文化记忆的宝藏。

  除了杭州西湖改造的案例以外,“生产城市与人民空间”板块还展出了新中国时期丰富的建筑设计内容,包括◆■◆■■: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风格的“北京十大建筑”、陕西西安人民大厦和广州双溪别墅;见证现代主义多维度探索的同济大学文远楼、华东建筑院大楼、杭州华侨饭店和广州中苏友好大厦;以及对西方现代结构技术进行本土创新的顺德人民大礼堂、同济大礼堂、武汉长江大桥■★★★◆、重庆人民大礼堂和北京工人体育场。这些建筑项目犹如一部生动的史诗,展现了新中国在展示自身形象、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

  在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校园◆★■,回望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实用美术系辉煌的设计教育历史,可以看到邓白、刘开渠、顾恒、雷圭元◆■、庞薰琹★◆★★、唐葆亨、奚小彭、孙晴义等中国美术学院的设计前辈对设计教育的深邃思考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切关怀◆■◆,他们以开放的设计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填补了新中国设计研究和实践的空白。

  为解决人民迫切的基本生活需求◆★,全国各城市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旧城改造工作★■◆,其中包括北京龙须沟和南京内秦淮河的整治工作◆★◆★■,以及上海将脏乱差的棚户区改造成新型复合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居住条件。除旧城改造外■★,1954年《人民日报》社论还提出按照社会主义城市标准建设新城市■■★。在此方针的指导下,西安、太原、兰州★◆、包头、洛阳、成都◆★★★◆、武汉★★◆★、大同这“八大重点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设计教育是新中国设计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有别于实物和模型的展示◆■,■★■◆◆■“设计美育的普及与提高”板块收集了大量生动的文献和书籍。《中国锦缎图案》《敦煌藻井图案》《图案基础》《染织图案基础》《书籍装帧艺术简史》等新中国时期出版的工艺美术教材,注重传统振兴与史脉梳理,显示出新中国时期设计教育日益系统化和专业化的特征,奠定了中国当代工艺美术体系的基础◆■。

  展览分为五大板块:一、国家形象与人民叙事;二、积极的工业化;三★◆◆★、生产城市与人民空间;四★■◆★◆、社会生活与日常感知;五、设计美育的普及与提高,全面呈现了新中国设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2024年9月23日,★★◆■“为新中国设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特展”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和浙江省委宣传部“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文艺巡礼活动。

  ◆◆■■★“社会生活与日常感知★■■■★”板块聚焦人民的日常生活。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解放运动进入新时期,女装中性化进程加快,与短暂出现的“美化服装”运动一起◆◆★,体现了男女平权和对服饰多样性的追求。各种制服类服装应运而生,传统、革命与现代审美在同一时空交织◆★★,与“翻旧改新■◆◆■◆★”潮流汇聚◆★,构成了新中国时期独特的社会生活景象■■■★★◆。

  除了国家象征符号,新中国成立初期建造了一系列具有崇高感的建筑和场所,如开国大典的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人民大会堂。展览不仅展出了这些建筑的设计图纸和手稿,还根据图纸还原了人民大会堂的建筑模型。这些标志性建筑塑造了新中国庄严而富有力量的国家形象。新中国初期,多个展示现代化国家形象的展览空间如广交会与海珠广场■◆★、莱比锡博览会中国馆等被精心规划和设计。这些项目承担了对现代主义设计语言进行跨文化转译的工作。

  结构玩具图样 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玩具教育研究室 1958年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藏

  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人们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昂扬的生活姿态★■■■。我们也看到了,七十年前的设计师们是如何肩负起保障民生★◆◆★■◆、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使命,用◆■◆★“设计”在简朴的物质生活中,唤起人们对劳动价值■★、共同目标、日常伦理的新感知■★★■。

  “设计美育的普及与提高”板块还从“理想儿童”与美育启蒙、全民扫盲和文艺出版这两个独特视角切入,展现出设计在教育的普及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五十年代的“黑二体”“宋二体”等字体设计为推广简化字和汉字使用的规范化以及全民扫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上海中艺玩具厂生产的建筑积木、康乐棋等益智类玩具的设计折射出当时社会对“理想儿童”的构想与期待,同时促进了艺术和科学知识的普及。

  展览的第一板块“国家形象与人民叙事”呈现了一系列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新中国设计◆■。国旗、国徽的设计秉持全民参与的理念★■★,将国家符号的设计融汇在“人民大团结”的意象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积极广泛的社会动员作用。

  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中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在“积极的工业化”这一板块我们可以看到,设计是如何具体地参与企业生产,如何克服材料短缺、机械生产技术以及劳动力技能的不足,如何借助国际援助的“156个工业项目◆◆★”■◆◆★◆◆,积极地推动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为新中国设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特展■◆◆”将持续至2024年11月15日■★■。观众将在这个设计的历史宝库中挖掘到更多惊喜,刷新对新中国早期设计的原有印象。

  “建国瓷★◆■■”斗彩牡丹纹饰中餐具 祝大年 1953年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

  这份对儿童美育的关怀也延伸到了展品之外★◆■,设计博物馆的公共教育部不仅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以游戏互动为核心的儿童导览册★◆,邀请他们乘上◆★■◆■◆“时光巴士■◆”,穿越回爷爷奶奶的童年。在这趟奇妙的旅程中◆★,一系列寓教于乐的设计工作坊和研学课程等待着他们,★◆★◆◆“字字”不倦——老美术汉字体样张设计课程让孩子们在新中国时期丰富的★★■★◆◆“美术字体”中尽情徜徉;孩子们还可以通过“零”感共生再造衣——时尚设计课程探索和实践★★“翻旧改新”的设计智慧;“和平鸽带着花的消息”拼贴课程■★■,引导孩子们用剪刀和色纸■■★◆★◆,感受新中国设计中所蕴含的和平与希望◆★◆。这些精心设计的活动,不仅点燃了孩子们对设计和美育的热情◆◆★■,更让他们在新中国设计的熏陶下,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艺术气息★■◆★★◆。

020-888-88888